在家庭中,宝宝生龙活虎是父母最为开心的事情。而宝宝生病,则令父母担惊受怕。为什么有的孩子会经常出现感冒、拉肚子、出疹子等表现?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忽略了手部的卫生。其实洗手也是有大学问的,科学的洗手方法是预防很多疾病传播最简单、经济、有效的方法,但是却被很多家长忽略掉。
人们常讲“病从口入”,同样也存在“病经手入”,尤其是对于小孩子。大多数宝宝一生下来就会津津有味地吸吮自己的手指,可以说是天性使然。正因为孩子爱吸吮手指,有的孩子上幼儿园后也常用手抠鼻子、擦鼻涕或玩耍后不洗手就直接拿东西吃,很多致病菌和病毒就会通过小手趁机而入,诱发疾病。因此,洗手是预防疾病和阻止有害微生物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。
一、为什么洗手会减少疾病的发生?
人类手上的细菌分为两类,一类是常居菌,一类是暂居菌。常居菌寄居在手部皮肤的较深层,通常不易被机械擦洗清除,但它们(如表皮葡萄球菌、棒状杆菌、酵母菌等)大部分无致病性。
暂居菌是寄居在皮肤表层的细菌,他们不能在干燥的皮肤上繁殖,但会在皮肤表面存活,只不过生存时间相对不长,往往是从被污染的环境表面获得。它们通过机械清洗很容易被去除,而且通常具有致病性,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、铜绿假单胞菌、不动杆菌等,他们会引发呼吸道、胃肠道、眼部等的感染。洗手就是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的过程。
一般说来,人们的一只手上大约有 40 多万个细菌,而携带的寄生虫卵、致病菌及病毒多达 200 余种,这其中就包含能够导致腹泻的大肠杆菌,导致感冒的甲型流感病毒、乙型流感病毒,以及麻疹病毒、乙脑病毒等。在不知不觉中,这些细菌和病毒就会对宝宝的身体产生危害,甚至危及生命。可见,小手的干净与否关系到孩子的健康。为了防止“病经手入”,家长们别忘了给孩子洗净小手。
二、对于洗手的认识误区
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洗手的次数不少,但是很多人所谓的洗手就是在流动水下稍微冲一下就好了,这样的做法并不能完全洗干净双手。洗手不仅要勤,而且要科学,平时大家对于洗手的认识存在很多的误区,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:
简单清水洗手大家平时为了方便,往往只是简单地用清水冲一下,但是这样的清洁效果远低于加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。正确的洗手需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和清水。
以擦代洗许多家长在给宝宝吃东西前,常用湿巾、毛巾、卫生纸随便擦一下小手,以代替洗手,这样远达不到清洁的效果。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,是目前医院内和社区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,通过擦手的方式是不易清除掉的。
盆水洗手乍一看,确实是清水洗手,但洗手时盆里的水已变脏了,用脏水洗手,手仍然是脏的,达不到清洁的目的。如果多人共用一盆水洗手,那么,手被污染的程度就更加严重。
不科学的洗手方式父母在给孩子洗手前自己并没有洗手;虽然用流动水,但不用肥皂或洗手液;虽然给孩子用了香皂或洗手液,却搓不了几下马上用水把小手上的泡沫儿冲掉了。这样洗手,手依然不洁净。
三、教会宝宝正确的洗手方法
在给孩子洗手前,父母要先洗干净自己的双手。然后教给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:打开水龙头后,流动的水冲洗手部,使手腕、手掌和手指充分浸湿,打上肥皂或洗手液均匀涂抹,让手掌、手背、手指、指缝等都沾满,然后反复搓揉双手及腕部不少于 30 秒,同时要特别注意清除容易窝藏致病菌的指尖、指甲缝、指关节等部位的污垢。最后再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干净,冲洗时把手指尖向下,双手下垂,让水把泡沫顺手指冲下,这样不会使脏水再次污染手和前臂。一定要按照这样的科学方法洗手,保证会把大部分的细菌清除干净。
四、要让孩子知道在何时需要洗手
父母要反复告诉孩子,如吃东西前后,便前便后,从幼儿园回来后,在户外运动玩耍之后,吃药之前,接触过泪液、鼻涕、血液、痰液和唾液之后,触摸过公共物品(如电梯扶手、升降机按钮及门柄)之后,接触钱币或接触别人之后,尤其是接触过患者用过的具有传染性的物品之后,接触动物或家禽之后,是需要洗手的。
点击下面链接,爸妈育儿更省心,给宝宝一个健康的未来!
作者:姚魁武
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
来源:《中医小智慧,宝宝大健康》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